.

38年前的洋味道,至今仍在流行的前沿,我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39.net/disease/a_14337705.html

窖藏88岁月弥香——我与光阴的故事

我记忆里最早的洋味道,就是80年代兴起的西点烘焙,及洋快餐,有人说它他们是洋垃圾,但对我来说他们是一种生活格调,一种烂漫情怀。

40年前的洋味道,至今仍在流行的前沿,我家一周吃三次,你呢?一、焙包

在西点烘焙进入汕头以前,汕头人祖祖辈辈的日常三餐都是以大米为主,早餐就是一锅白米粥(白糜),配上几款杂咸,如甜黄豆、咸豆仁、白糖贡菜、油炸粿蘸酱油,偶尔有咸孵卵,菜脯卵,香菜芯,日复一日从未改变。

80年代那会儿电力供给不足,照明时常用蜡烛或煤油灯,小家电就别想了,瓶装液化气还没普及,家里还用着柴火灶,母亲每天比我们早起1~2小时,为全家熬粥,我父亲给我们姐弟仨立了家规,早餐没吃饱不许出家门,吃早餐的好习惯是从小父母培养的。

早餐结构改变是在汕头有了第一家面包厂——粤山面包厂,第一次认识焙包就是这款牛油包,汕头人称它为臭酸包。那是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同学们带的干娘有炒米饭,炒粿条面,炒米粉等米制品,唯有一位同学是带了牛油包,太另类了!

我回家后,就在父母面前画蛇添足的描述起来,软软的面包夹着细腻润滑的奶油馅,香甜可口,又略带酸味,80年代没有我父亲弄不到的东西,第二天他就托人买来好几款焙包,全家一起尝,记忆中这款奶油面包是最好吃,吃得意犹未尽。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爱妻牌丈夫,为了让我母亲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从此我家的早餐由白米粥逐渐换成西式面点加牛奶鸡蛋、豆浆及燕麦片。时至今天,面包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我也成为国家西式面点师,但牛油包依然时常在我的早餐上出现,吃的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思念。

二,洋快餐

第一次听说洋快餐是与张先生恋爱时,87年在北京上大学的他放假回汕头,一遍又一遍的跟我讲述京城的人文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古都文脉、风物民俗、胡同街巷、饮食名馔、市井文化等内容。

在讲到前门开的一家洋快餐,肯德基家乡鸡时,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他手舞足蹈描述道:一只鸡被分成五部分:大腿(就是通常说的三角块),小腿(外面露出骨头的鸡腿),胸(接近圆形,骨头最大的那块,肉也比较柴),肋(左边有块骨头的)和鸡翅。炸鸡皮脆肉多汁,我听得入神,垂涎三尺。

89年我以实习的名义去北京谈恋爱,张先生为了请我吃肯德基,在前门店排队四小时,那是肯德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店,它的到来改变国人的饮食习惯,刷新了餐饮管理理念。

开放式操作间,实行时薪制,鸡块炸多久、怎么炸都是按规范的步骤来,炸鸡块出锅超过15分钟,薯条出锅超过7分钟,失去最佳赏味期,就要扔掉。餐厅服务员训练有素的擦桌子、拖地板动作都是吃客围观热议话题。

那时品种少只有吮指鸡,土豆泥,菜丝沙拉。记得一份7~10元,属高消费地方,两人去一次要花掉差不多一个月工资。如今肯德基店遍地开花,我家门口就有一家,有人说它是垃圾食品,但它有我青葱岁月的美好记忆,我还是时不时会和张先生去怀念一下的。

感谢贵州习酒发起的本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我80年代的故事”#窖藏88岁月弥香#

我是臻味食旅,原网名:异族极限,汕头人,大家都叫我东姐,我下得了厨房,上得了电视,全平台美食、旅游多媒体原创作者,曾是汕头电视台美食栏目特邀嘉宾。曾任汕头市西餐烘焙协会监事。约稿请滴,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