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桥铺路让科技成果田野生金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王玉娟

广袤田野,稻菽飘香,牛羊肥壮。回望奋力前行的十年,全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力量喷涌勃发,一朵朵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花在青海高原竞相绽放——

互助主产区的“青杂七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供图

院企合作,科技成果释放强大生产力

初夏时节,满城丁香。走进青海华实集团食品开发研究院中试车间的非洁净车间,多种现代化设备映入眼帘,令人印象深刻。而只能隔着玻璃参观的洁净车间,更是让人心生赞叹,这里有10多个生产环节,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经过了十万级净化,充分保证了放大实验的产品不受污染。

“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要做到成果转化,必须先通过中试车间来做放大实验。中试车间是对接实验室和工厂之间的桥梁,实验室研发出来的小样,要在中试车间进行放大实验后才能进入工厂去批量生产。”中试车间主任刘煜介绍。

多年以来,华实集团致力于开发功能性的高附加值青稞深加工产品,不断深入开展高附加值青稞马铃薯等食品成果转化,其中研究院的研发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国惟一的青稞工程中心。为着力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集团公司与省农林科学院等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

企业是产业振兴的引领者,是联农带农的实践者。近年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院校以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基层,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创新模式,不断深化院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支撑企业做强做优。

专家在百合种植基地评价指导。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供图

“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省农科院的吴昆仑老师与我们公司共同申报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改良青稞口感和关键产品稳定性,为青稞全产业链开发及全过程的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农科院的杨希娟教授还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人,为公司青稞研发和生产进行指导。”公司总经理杜艳介绍。

截至目前,公司已转化技术成果产品10款以上,青稞米、青稞挂面等系列产品经生产转化已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达万元以上。目前,青稞麦片、青稞麦绿素粉等产品在互助绿色产业园进行转化,为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校企合作,是双方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青海大学学科专业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尤其是在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青海省10个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全部依托学校建设,为青海农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青海大学副校长李丽荣表示。

推广牦牛的适度补饲和牦牛肉精深加工技术是促进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刘书杰牵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依托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就牦牛的健康养殖和精深加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通过牦牛宰前静养管理技术和电击晕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牦牛宰前和屠宰应激;利用胴体减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有效消除了牦牛肉生物安全隐患,结合牦牛肉保鲜技术有效延长了牦牛肉产品货架期,为拓展产品销售范围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院企合作,大批科技成果走出“深闺”,依托企业实现产业化。

据了解,畜牧兽医科学院牵头制定的《牦牛屠宰技术规程》《牦牛胴体分割》《牦牛胴体分级》《牦牛肉质量规格》等标准规程和技术在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进行应用,有效推动了公司牦牛屠宰的规模化、牦牛分割的标准化、牦牛肉分级的科学化。

“科研成果的推广,推动了公司‘养殖-屠宰加工-网络+实体销售’产业模式的发展,带动1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多户农牧民增收。”公司总经理陆爱珍说。

成熟期的青椒四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供图

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青海最大的种业公司,公司与青海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密切合作,在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共同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使春油菜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我国春油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春油菜区油菜产量和品质,实现了春油菜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立足区域优势和气候资源优势,产学研相结合,公司成功打造以互助为核心涉及4个县19个乡镇的8条制繁种产业带,建成目前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新增农民纯收益约亿。”互丰农业负责人蔡有华介绍。

科技成果的不断植入,使农牧业企业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全面提升全省农业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全力推动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省基本建立了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纵横衔接紧密、体制机制顺畅、成果转化便捷、生产效益逐年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农业农村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累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以科技促农、以人才强农、以产业富农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省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介绍。

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走出新模式

青海是我国燕麦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大于10万公顷,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多年来,燕麦为全省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门源回族自治县冷凉的气候特点,为燕麦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年均种植燕麦饲草麦面积达多公顷以上。但门源饲草收获期适逢秋雨连绵时节,收获不及时的饲草霉烂问题十分严重,种植户损失巨大。

由于缺乏新技术,饲草刈割后只能进行自然摊晒干燥,但这种干燥方式下饲草营养流失严重,粗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存率只有40-50%,生产出的草产品多而不优,价值无法提升,限制了区域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甘一号甘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供图

为有效解决这一瓶颈难题,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的同时,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引进相关技术进行在地化熟化,年,全国首套燕麦饲草机械干燥设备,落户于饲草平台门源试验示范基地——门源县富源青高原草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国内首个开展禾本科饲草机械干燥技术研发的科研基地。

紧接着,产业平台的科研人员又与企业共同研制出牧草快速冷却装置,解决了牧草高温快速干燥后出现返潮的技术难题。

“现在的这个燕麦烘干草才叫草,颜色好看,闻起来有草香味,营养好,牛羊也爱吃,基本上没有浪费。以前的草更像秸秆,牛羊不喜欢吃,浪费的就多,营养也跟不上。”有多年养殖经验的门源县卖尔素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学军,对饲草品质的变化很有感触。

“我们建成的国内第一条优质燕麦烘干草生产线,可年产吨以上,已制定出高寒地区燕麦青干草机械化干燥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指标已趋于稳定,燕麦烘干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保存率可达85%以上,蛋白含量达8.59%,品质达到澳洲燕麦钻石级别,通过机械干燥,比自然晾晒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业平台首席专家徐成体介绍。

“能在高寒地区开展饲草机械化干燥技术研究是一种创举,是一种没有污染、不落地收获加工的新技术,打破了以往饲草生产的传统理念和方式,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有效体现。青海在饲草生产加工上应该有自己的区域特色,燕麦干燥的‘门源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引领性,应该得到借鉴与推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德成教授给了很高的评价。

科技解决了企业和牧草种植户的当务之急,但是技术如何服务于大众成了新的问题。对此,省饲草平台和门源县农牧部门决定将富源青草业作为省县共建基地和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的一处田间学校,加强科技培训,专家可以随时随地为周边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现在每年开展饲草种植、加工技术培训达多人次,成为当地饲草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的主战场。

“门源模式”作为饲草加工模式,从技术的引进到熟化到应用于生产只经历了短短2年时间,政府+科研+基地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化服务是科技落地的重要途径,青海以小农户和合作社为主要农业经营主体,因其规模小,导致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和消费升级需要,健全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

烟番六号单株。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供图

“针对此问题,省农业农村厅整合省内科研推广优势单位成立了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将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将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技术研发与推广载体,以生产实际需求为科研导向,构建了政府+科研+基地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巩爱岐表示。

科技助力,让高原菜篮子盛满“真金白银”

山青草碧的七月,正是高原夏菜盛产时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菜薹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的菜薹绿满眼帘,技术人员正在忙着指导为即将上市的菜薹做田间管护。

互助县成功引进种植的菜薹,填补了南方市场菜薹的缺口,生产的菜薹因品质优良、嫩茎肥美、口感清爽深受喜爱。

曾是蔬菜生产“洼地”的青海省,如今蔬菜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农业科技人员从绿色、有机、生态入手,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到农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动的种菜新路径。

年,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李莉团队的《青海特色蔬菜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技术应用推广》项目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系列新品种的选育,促进了青海高原特色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这是青海首次利用太空辐射诱变技术,改良了青海特色地方品种乐都长辣椒、循化线辣椒;首次实现海拔米以上早熟甘蓝露地杂交制种;利用多项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创制大量育种材料,并建立了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构建起涵盖制繁种、集约化育苗和高效栽培等关键过程的辣椒和鸡腿葱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起2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在保持地方特色品种原有风味特点的同时,新品种解决了地方品种产量低、抗逆性差的问题,新品种应用让青海省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品种重新焕发生机;辣椒、番茄、茄子、西葫芦等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填补了青海高原自主选育杂交蔬菜品种的空白。”李莉告诉记者。

通过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项目示范带动了青海蔬菜实现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和配套标准化技术在青海主要蔬菜生产县实现了全覆盖,甘蓝新品种还推广至甘肃省。新品种覆盖率14.7%以上,平均增产8.9%以上。

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的乐都长辣椒自入选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以来,全村从事辣椒生产的农户达多户,占全村的93%,年全年温棚种植乐都长辣椒公顷,年产辣椒0.84万吨,销售收入达到万元左右。现在乐都长辣椒种植已成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年4月,省农林科学院在海东市平安区启动“智能型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从温室研制、绿色防病、智能管理等方面建设集特色蔬菜生产、科技研发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相比过去只种白菜、洋芋、萝卜‘老三样’,我们现在种植西葫芦、番茄等特色果蔬,品质好、抗病害,产量高出20%至25%;水肥一体化技术,把水和肥料混合,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节肥率能提高25%,还能节省一半的水和一半的劳动时间。我们种植户都从心里感激政府和专家们的帮助。”平安区科技示范户王丙德心里,有一本明晰的账。

百合青稞藜麦粥、百合月饼、百合御羹、百合糕等农特新产品,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特色产品。这些依托民和当地种植的鲜百合,经深加工而延伸出的系列百合产品,很受欢迎。

“这几年,我们持续为民和县百合专业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帮扶,对已获得的‘青海食用百合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项省级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示范面积超过33公顷,辐射带动超过公顷,三年实现产值超过万元,带动多人参与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食用百合产业的快速发展。”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高原花卉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楠介绍。

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推广,让高原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蔬菜产业成为精准扶贫和农村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