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立冬节气的二候了,地始冻。
此时气温渐渐下降,土地也开始凝结寒气了,水分凝冻,土壤变硬。我们常说「秋收冬藏」,冬天这股「藏」的能量也越来越明显了,到了一年里最适合藏养、积蓄的时期。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妙招,跟着大自然的节律,去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保养身心,增强体质。
农谚+内经,藏着冬日养生智
初冬时节,南方大都是要冬耕的。农谚有句话,「冬耕破破皮,胜过春耕深一犁」,收成过后的初冬,田地需要深翻,这样可以将虫卵、病菌孢子和杂草种子埋在地下,使之腐烂或窒息死亡。这样来年才会少病虫害。
有些地方冬耕后,还会冬灌以及冬施肥,这样虫类死亡率更高,土地会更肥沃。
同样的,放到人身上,脾胃就是我们的土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先把脾胃养好,先不着急冬补「施肥」,得先做好养脾「冬耕」,这样才会补得进,少生病。
尤其是今年冬天偏暖,藏令不足,好多地方苍蝇蚊子小虫都还活泼着呢,更不要着急进补了。那此时应该怎么调养呢?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是怎么说的。
庚子岁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岁金虽得位,而客气少阳用事,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调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岁谷用白。间谷用豆,乃无火邪之害。
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单讲,别看这是秋冬时节,此时少阳相火加临,气候反而变得暑热,阳气运化,万物于是生长繁荣,人们大都安康,发病以温病为多,上火、发热、传染性的疾病常见。
调治的话就要针对少阳相火了,用咸味来补水,以达到水克火之效。用甘味来泻火,火生土之故。火太旺,万物变得干硬,用咸味来软坚。多吃白色的谷物和豆类,豆类属水,可以制约火气,就不会受火邪的侵害。
由此,我们的饮食起居调养也就有方向了:安抚这股蠢蠢欲动的少阳相火。
今天是活法儿双11囤货节的最后一天了,下文有比较多的商品推荐,便于大家查漏补缺。想看干货的朋友可能得跳着阅读,或者直接看文末,有全文的小总结。
吃好三样:豆子、红薯、萝卜
吃的方面,就两个重点:养好脾胃,安抚火气。
1、吃豆子
上面讲五运六气已经提到了,五之气「间谷宜豆」,而且你看豆子又是像肾一样的形状,五行应水而入肾,正好与冬天的寒水之气相应,既能制约火气,又能补益肾气。
那最适合吃什么豆子呢?「岁谷宜白」,豆类也是谷种一类的呀,所以这时候白扁豆就很适合了。
白扁豆平时我们恐怕吃得不多,其实它可是祛湿小能手,只是没有赤小豆名气大罢了。讲真,对大多数人而言,白扁豆比赤小豆更好用,赤小豆的优势是利水祛湿消肿,而白扁豆则擅长健脾化湿,尤其是暑湿一类。
五之气里提到,此时会「暑反至」,所以白扁豆对付这股初冬反攻的暑热,正是当时。
怎么吃呢,自己做个三豆饮就很好,一把黄豆,一把黑豆,一把白扁豆,煮水喝,想好喝一点就用冰糖调味即可。
芡实莲子食材:
芡实10克;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葡萄干5克;燕麦米30克;红枣10克;花生10克;小米30克;
做法:以上所有食材洗干净,用清水略浸泡后和大米一起煮成粥即可。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补益脾胃,让它获得动力;同时去除体内湿气,湿气没了,气血动起来没有累赘,人就会轻松,消除困倦。
如果还湿气重容易感觉头蒙,如同裹着东西,拉肚子,大便粘厕所,肉软软的胖,四肢沉重乏力,湿疹,严重的还会引发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提到祛湿,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而芡实的祛湿功效比赤小豆、薏米更强,而且薏米属微寒性,长时间吃胃受不了。《纲目》记载:芡实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莲子:补益脾胃,祛湿的同时还能养心安神,心安能减少思虑,而思虑过多是脾虚的重要诱因。
山药:补气健脾,还能补益肺肾。肺能调理水的通道,肾主全身之水,脾主运水,湿气重虽然根本在脾运水能力下降,但调理肺脾肾能更快地把湿化掉。
芡实与山药:均具有补脾止泻的功效,补益效果相似,但芡实之固涩肾精,更有甚于山药。而且湿气重堵住中焦的人不能用山药,从某种程度上看山药是不祛湿的,山药的强项在于补脾肺之气,益肺肾之阴。
如果是阴虚体质的,但又湿气偏重,就可以芡实+山药。尤其老人,孩子,孕妇,夏天用一点芡实与山药炒熟后,弄成粉末,每天和粥调服,可以祛湿补脾,同时补脾肺肾之阴。
小米:黄土高原上的小米,最得土气,而脾属土,在五谷中小米最养脾胃。
燕麦米:比燕麦片的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的补脾益气,也是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一种谷物。
红枣+葡萄干+花生:养脾胃、补气血,调和味道。有人可能会问,红枣生湿,这里还要放红枣吗?红枣健脾,又能调和诸味,这里用烘焙过的红枣,更多的是补益脾胃的效果。放在这里,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存在。
借助白扁豆,初冬先做好养脾的「冬耕」工作,到了冬至才好「施肥」进补呀。
2、吃柿饼
民间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即“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认为吃了柿子不会流鼻涕,其实,柿子有暖胃的作用,立冬时节柿子完全熟透,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
眼下正是柿子扎堆上市的季节,素有“最甜的金果子”之称的它,营养价值极高,润肺生津,降血压软化血管,养生效果好。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适当吃一些柿子。
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面提到,“柿果性味甘涩,微寒,无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嗽、热渴、吐血和口疮”。
柿子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可以纠正便秘,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
俗话说“一个柿子十副药”,柿饼是中国的传统小吃,富平人常说“每日一苹果,不如每日一柿饼”。
软软的,糯糯的,带着很浓很浓的果香味,撕开果肉能看到如蟹膏般凝聚的流心。
里面的溏心可以挖着吃,一入口,果浆瞬间裹满整个口腔。软糯Q弹的果肉在唇齿间来回流淌,吃完一个,那股香甜味还久久散不去,比琼浆玉液要好吃十倍不止!
营养价值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每天吃上2个柿子,可以满足一天的维C摄取。
《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很多人没吃过富平柿饼的人,以为柿饼是又黑又瘪的。吃过富平柿饼的人才知道,原来柿饼可以流心软软糯糯的好吃;真是颠覆了人们对柿饼的印象!
近两年富平柿饼在国内火了!但却有好多人买到发现:“个小,没溏心,不好吃”。
我们做了3年柿饼,才了解其中的”猫腻“。富平地方较大,产出的柿饼也分三六九等!
而曹村镇、庄里镇、梅家坪镇、齐村镇这4个镇,产出的柿饼才正宗好吃。而我们的柿饼就来自核心产区--曹村。
果面披着白霜,手指一捏,柔韧的果皮包裹着流动的果浆,让人忍不住咬一口~
舌头刚触碰,糖霜就化了。入口外层紧实有嚼劲,里边果肉却比糯米糍还Q软,在牙齿间跳跃婉转,相当有趣~
轻轻吸一口果肉中间红彤彤的流心糖浆,在口腔流窜,嘴巴各个角落都溢满香甜,别提有多满足了。
一年这几个月,才能尝到这份流心的软糯香甜。
3、吃白菜
冬天天气干燥,加上食补,少运动,很多人内火集聚,容易发生咽炎、口干、便秘。今年初冬的客气是少阳,更是动不动就上火。
营养学上来说,白菜含有大量粗纤维,可以帮助消化,促进肠壁蠕动。中医认为白菜有化痰、消食下气、清热除烦、润喉、清肠胃、解毒等功效。正是此时对付各种上火的最佳「灭火器」。
白菜的形状,它是先往上长,然后再往里收的样子。大白菜一边长,一边往里收,长得非常结实。我们人体阳气的循行,早上是慢慢从两边升起来,就像白菜叶子慢慢往上长,然后再从中间慢慢收下来。
所以,吃白菜一方面可以将人体的阳气升发出来,再收的时候,又可以把浊气排出去,自身便有升降。冬天常吃白菜,会让你的气机很通透,有一个典型现象:大便很通畅,皮肤也会变得白皙透亮。
白菜稍微有点偏凉性,下雪天,白菜不会冻死,因为它比雪还凉。世上冻不死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很热,雪如果下到上面,很快就会化掉。如果下到这个植物上,融化得慢,但又冻不死,说明它是凉性的。
所以大家吃白菜可以搭配:生姜大蒜蒜瓣蒜苗它们都是温性的,可以平衡白菜的寒凉,一阴一阳就平衡了。做法就不多说了,清水煮加姜丝撒点盐就已经很好吃了。
喝好三样:雪梨羹、萝卜汤、清金茶
初冬喝什么?关键是两个字:清、润。
今年的岁运是阳明燥金,下半年在泉也是阳明燥金,此时五之气的主气还是阳明燥金……肺是娇脏,最怕就是燥。你想想,肺都燥成啥样了。
所以,继续贯彻上文说的「白色」战略,白色五行应金呀,入肺。我们喝点白色的、清润的,肺就会舒服多了。
1、冰糖雪梨银耳羹
干燥的冬季不少人会有感到嗓子干燥、痰多,雪梨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银耳「强精、补肾、养胃、补气」,还具有通便的功效,不论是老少中青年,初冬时节多吃雪梨银耳都有好处。
2、萝卜排骨汤
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含有大量水分,营养丰富,用来煲汤简直是冬日养生的首选。
冬吃萝卜并不是因为滋补。中医上讲究「动四肢,健脾胃」「行气和胃」,因为冬天冷,大家出门少,运动量也小,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脾胃不和的情况。而萝卜通气,冬吃萝卜可以促进消化,起到消积导滞的目的。
大萝卜与排骨同煮,可以健胃理气,补肾养血,起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而且是淡淡的清补,身体没负担,也不用怕胖。
煲广式老火汤的话,基本这个比例:1斤萝卜,1斤排骨,5颗大红枣,生姜适量。
强烈建议你再加一把瑶柱,也就是干贝,鲜甜好喝的程度能升级好几个档次。而且瑶柱味咸甘,正好符合「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的原则,帮你养气血,清虚火。
做好三样:泡脚、暖腹、早睡早起
1、每天泡脚
冬天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肾经起于足部,足心的涌泉穴是其主穴。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并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劳,补肾强身,延缓衰老,还能防止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每次泡脚以20分钟为宜,水温40~45℃,水面高度至少要超过脚踝。最好边泡边搓搓后腰,全身暖和微微有点出汗为最佳。
2、温阳暖腹
初冬刚换季,气温波动很频繁。昼夜温差大,一冷一热稍有不慎就容易爆发一些外感疾病。
这段时间,起居细节的防护一定要重视起来。腹部位于我们身体中枢的腹部,千万不要着凉,尤其是这个特别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部位:肚脐。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在体表属相对虚弱之地,屏障功能弱,更容易被寒气侵略。
在中医眼里,肚脐是人体腹部的大穴。它还有一个名字:神阙,意思就是神居住的宫殿,有多重要,显而易见。
怎么保养它呢?明朝医药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称:「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女性或者小朋友可以穿艾绒肚兜睡觉,不仅保暖,还不闷不捂。同时,陈年艾绒能在你熟睡期间,默默帮你温煦脏腑阳气,把寒湿赶走,一举多得。
阳气满满的艾绒,通过上皮组织吸收作用于腹部的血管、经络、穴位而起到暖肚、护肚脐和脏腑保健的作用,故有「香在兜中藏,疾病何处安」的说法。
冬天气温降低,各种疾病复发较多,白天人的体力消耗比秋天更多。所以要早睡晚起,让睡眠时间长一点,促进体力恢复。
冬天天亮的晚,气温又低,所以尽量不要早起。一般以晚10点、11点入睡,早7点、8点起床为宜。
立冬时节一定要坚持锻炼,不仅可以保持头脑的清醒,还能提高抗寒抗病能力。当然,冬天还是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以慢跑、八段锦、瑜伽之类的有氧运动为主,微微出汗为佳。